国际教育学院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碧水探源·净界之行——科技赋能水生态治理的青春实践

时间:2025-07-09浏览:10设置


晨光穿透薄雾,洒在泛着粼粼波光的古宋河畔。一群身着白色实践服的青年,正小心翼翼地将取样瓶沉入水面——这是国际教育学院“碧水探源·净界之行”商丘市生态保护实践团队抵达商丘的第一帧画面。指尖触碰微凉的河水,耳畔回荡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统筹水环境治理”的铿锵誓言,他们知道:这趟守护碧水清流的旅程,即将在轰鸣的污水处理厂、闪烁的监测仪器与社区居民期待的眼神中,写下青春的注脚。

探秘“浊水重生”:解码污水治理科技

调研团首站调研了商丘市污水处理厂,系统了解了它的三级处理过程:第一步是预处理,用粗格栅挡住水里的悬浮物,再通过沉砂池清除无机颗粒;接着是核心的生化处理,利用活性污泥里的微生物来高效分解有机物,调研团还实地查看了曝气设备和沉淀池的运行情况;最后是深度处理,通过过滤、消毒等技术,让处理后的水质量优于国家标准。从浑浊到清澈的转变,展现了现代化污水厂在守护水环境方面的科技力量。

洞察“呼吸之变”:精准守护蓝天

第二站调研团来到了大气监测超级站,近距离感受“科技治污”的前沿成果:在精准监测方面,振荡天平监测仪能锁定PM2.5、PM10的浓度,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可分析污染气体的成分;这些实时数据还能为污染溯源、预警及防治决策提供支持。技术人员结合实际案例解答了团队的疑问,让大家对大气污染防控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破解“工业之毒”:循环经济的治污实践

第三站调研团把目光投向虞城表面生态处理园,调研电镀废水的治理情况:这里采用梯级净化的方式,先通过调节酸碱度、加入沉淀剂来分离重金属;再用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最后借助反渗透、离子交换等技术进行深度提纯。园区的自动化系统还能把“高危废水”变成达标水,甚至是可以循环使用的回用水,成为践行“减量化、资源化”理念的循环利用典范。

守护“生命之源”:水质监测智慧防线

第四站调研团走进了水质监测站:这里有着规范的流程,按标准采集水样、进行前期处理和仪器分析;借助高灵敏度设备,能监测出水中的化学耗氧量、氨氮、重金属等指标,为污染溯源和风险评估提供支持;同时,这里还构建起守护河湖健康的智慧防线,为“精准治污”筑牢了基础设施。

播撒“绿色星火”:环保理念社区生根

调研间隙,调研团在社区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一方面普及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的小技巧,讲解塑料污染的危害;另一方面呼吁大家从随手关灯、自带购物袋这些小事做起,凝聚起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力量

这次“科技+环保”的探索,不仅是专业认知的深化,更是对使命初心的淬炼:于治污一线熔铸知行合一的根基,在监测微光中照见科技守护生态的伟力,以数据星火点燃全民环保的燎原之势。新征程上,青年当以创新之刃破生态难题,以责任之肩筑文明防线,以青春之力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华章——让绿色成为民族复兴最动人的底色,让永续发展的脉搏响彻大地苍穹。

           (国际教育学院 王培林/文 曾媛菲/图)

版权所有:国际教育学院
邮编:453007
联系电话:0373-33261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