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学院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红浚寻韵·青承文脉—— 国际教育学院开展文化传承与红色教育双轨实践

时间:2025-07-11浏览:10设置

当文化传承的使命遇上青春的热血,当红色基因的密码融入实践的脚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正在中原大地生动上演。

近日国际教育学院“红浚寻韵·青承文脉”鹤壁文化传承志愿服务团奔赴河南省浚县,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传承与红色教育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沉浸体验、志愿服务等形式,在触摸历史脉搏中感悟文化精髓,在追寻红色足迹中砥砺初心使命。

守护千年瑰宝,赓续历史文脉

实践之旅首日前往大伾山及浚县博物馆,开展“守护千年瑰宝”主题教育实践。队员们攀登历史厚重的大伾山,探访阳明书院与历经沧桑的摩崖石刻群,在与文保人员的深入交流中,深切体会到自然侵蚀与人为因素下守护“露天国宝”的艰辛。炎炎烈日下,队员们主动承担部分区域的文明引导和环境清洁工作,用行动践行青春承诺。下午,团队走进浚县博物馆,在工作人员讲解下系统了解馆藏文物——与大伾山紧密相关的石刻构件、碑帖拓片等珍贵藏品的文化底蕴。实践队员毕晟感慨:“文物保护既是‘守’在山上的坚持,也是‘藏’在馆内的匠心,两者缺一不可。”

寻访抗战遗址,传承红色基因

第二天,团队奔赴“中原抗战第一村”裴庄村,追忆抗日英雄常仙甫的壮烈事迹。同学们在烈士纪念碑前整齐列队、鞠躬默哀。随后参观抗战讲习所、常仙甫故居及记录烽火岁月的碑林。馆内泛黄的书信、锈蚀的武器和战斗老照片,生动还原了1938年常仙甫带领群众打响中原民众自发抗战第一枪的峥嵘岁月。弯腰穿行漆黑狭窄的地道,触摸斑驳墙壁,同学们深刻体悟“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与不屈精神。队员们表示:“这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与初心的碰撞。我们读懂了‘爱国’的分量,必将传承红色精神,在新时代书写青年担当。”

泥土塑匠心,非遗焕新彩

第三日,实践团走进国家级非遗“泥咕咕”发源地——杨玘屯村。在传承人宋楷战大师的工作坊,师生深入了解这项承载中原农耕文明的民间艺术。从普通泥团到造型古朴、色彩艳丽、可吹响的精美艺术品,同学们在宋大师指导下体验塑形与彩绘,沉浸于泥土芬芳与创作乐趣。宋楷战寄语:“希望青年一代感受非遗的文化根脉和匠人精神,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这场生动的美育实践课,显著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与非遗保护意识。

实践成效与展望

文物守护深化历史敬畏,非遗体验强化文化认同,红色教育淬炼爱国情怀。国际教育学院将持续深化文化实践项目,搭建多元平台,引导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感悟文化中坚定自信,担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互鉴的时代使命,为讲好中国故事注入青春动能。

(国际教育学院毕晟/文 马鸣灿/图)

版权所有:国际教育学院
邮编:453007
联系电话:0373-33261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