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井中伟教授应邀莅临历史文化学院讲学。本次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守谦主持,学院师生齐聚崇德楼205报告厅,共同探索古代马具技术背后的文明交流密码。
井中伟教授以《载驰载驱令行禁止——公元前2千纪至前3世纪中西方三类特殊御马器研究》为题,以錣策、钉齿镳、镝衔三类御马器为切入点,系统解析了中西方马具技术的共性与差异。他指出,中国晚商时期的錣策与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同类器物在倒钩设计上高度相似,既能刺马加速又可侧击控向,印证了中原地区早在商代已出现骑马术的历史事实。对于钉齿镳的起源,井教授强调,中国虽晚于欧亚草原和近东地区数百年,但独创金属铸造的U形镳,与西方的骨角质圆形镳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技术路径的分野。井中伟教授认为,通过西周早期双节镝衔的突破性发现及其与黑海地区同类器物的对比可知,中国镝衔在形制与年代上具有独立性,近东与欧亚草原西部的相似镝衔则可能存在技术传承关系。
互动环节中,井中伟教授针对“中原骑马术与战车普及的时序关系”“欧亚草原马具技术传播路径”等问题作出深入解答。他强调:“御马器的比较研究不仅是技术史的溯源,更是文明互鉴的镜像——形制差异背后是文化选择,功能趋同则映射人类对自然控制的共性智慧。”这一观点引发师生热烈讨论。
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井中伟教授长期深耕夏商周考古领域,其代表作《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构建的武器分期体系、《夏商周考古学》开创的教学范式,均为学界提供了重要参照。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学院师生对古代技术文明的理解,更通过器物比较的微观视角,为“一带一路”文明对话研究注入新思路。
讲座结束后,考古学教研室主任张志鹏副教授代表学院对井中伟教授表示感谢。他表示,此次学术活动恰逢“新文科”建设深化之年,未来将持续引进顶尖学者讲学,推动考古学与历史学、科技史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培育复合型人才。 (撰稿:张志鹏摄影:张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