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下午,应物理学院邀请,我校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海波研究员,在物理北楼C505教室为学院5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报告题目是“带电轻子味破坏实验展望”。
李老师的报告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谈起,介绍了实验发现新物理的途径。味改变的中性流过程一直以来是检验标准模型和寻找新物理的黄金过程。轻子味改变中性流过程已经在中微子振荡实验中得到证实,它暗示带电轻子味(cLFV)也有可能是破坏的。cLFV过程与轻子数破坏相关联的,寻找cLFV过程有助于揭示宇宙物质形成和正反物质不对称的机制,是粒子物理领域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国家在考虑建造这类高亮度前沿实验,最具代表性的实验是缪轻子到电子的相干转换过程的新实验,日本的COMET和美国的Mu2e实验已经开始建造,预计2026年开始数据获取。COMET是利用𝜇N→eN过程来寻找cLFV缪轻子到电子的相干转换过程,预期单事例灵敏度为3×10−17,将比现有的最好上限提高4个数量级。李老师的报告内容丰富,有助于师生了解国际上cLFV实验的最新科研动态、扩宽学术视野。李老师还与现场的师生进行了互动,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师生们受益匪浅。
专家介绍:
李海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1995年毕业于,获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高能所,获博士学位,之后在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做博士后,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2014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2021-2022年度王淦昌物理奖,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等。被聘为 Chinese Physics C 副主编,Physical Reviewe D, Physics Letter B 等期刊审稿人。长期从事正负电子对撞机物理实验研究。曾参加 BES、BESII 实验、LEP 上的 ALEPH 实验和美国的 BABAR 实验。现在主要从事 BESIII 实验研究,曾担任 BESIII 实验物理协调人,现任 BESIII国际合作组发言人,日本 COMET 实验国际合作中国组负责人。
(物理学院 孙俊峰 李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