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第十二期“牧野哲思·学术沙龙”活动

发布者:李广宇发布时间:2021-11-08浏览次数:463

    1116日上午,我院哲学重点学科第十二期哲学沙龙在学院413会议室举行。本期哲学沙龙邀请学科组成员陈永庆博士进行题为《康德的物自身概念——对“一个世界”与“两个世界”批判性思考》的学术报告。学科组成员惠永照博士担任评议人,李广宇博士担任主持人。哲学学科带头人、学报编辑部主任刘科教授、哲学教研室主任于建东副教授、张树业副教授、张昊雷博士,以及哲学专业的硕士生、本科生参与此次学术活动。

在汇报环节,陈永庆介绍了学界主流的关于康德物自体的两种基本观点:即“两个世界”(实体二元论,物自体是超感官世界)和“一个世界”(物自体是与现象同一的对象而不是分离的两个实体,二者分别表示与我们认识能力的不同关系)。他认为这两种观点只是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家族争吵,因为两种观点都预设了物自体概念的“对象”含义,有着某种本体论承诺,违背了康德先验哲学的基本立场。

至于什么是康德的先验哲学?陈永庆认为它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旨在消除旧形而上学的不利影响,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基,它的实现需要一个理性的法庭来裁决,这就是先验哲学。陈永庆分析认为:首先,康德的先验哲学并不涉及物的实存,即先验哲学在本体论上是中立的;其次,先验哲学并不预设经验对象的实存,经验对象恰恰是先验追问的结果;再者,康德通过把对象概念内在化,认为对象概念并不在我们之外自在实存,而是实存于我们的思维之中,仅仅是我们的表象。

这样,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主客二分难题被康德内在化为不同性质的主观能力之间关系的难题(接受感性与能动知性)。而两个世界的解读与一个世界的解读都没有真正贯彻康德强调的先验哲学在本体论上的这种中立性。陈永庆同意谢林的观点——只有消除物自体这个概念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承诺,即不再把它视为某种对象,仅仅从逻辑关系的角度才能合理地理解这个概念。

通过梳理康德晚期的《遗著》,陈永庆认为,物自体概念只是一个没有对象的概念,一个思想物,但并不是悖谬之物(Un-ding);相反,它作为表象的单纯主观规定根据,是一个主观原理。由此,借助谢林对物自体概念的批评以及康德在《遗著》中的反思,陈永庆引介了学界对物自体概念的另一种解读,即非形而上学的、非本体论的解读,或者说非对象视角的解读,而通行的“两个世界”与“一个世界”的解读模式则没有认识到先验哲学在本体论上的中立性。

在评议环节,惠永照对此次主讲内容进行了积极的评价与有效的补充。讲座尾声,陈永庆和与会师生展开了充分的互动,就大家的提问进行了解答。本次学术活动不仅呈现出主讲人近期的致思方向,还调动了学科组成员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也渲染了学科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浓厚学术氛围。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郑聪 李广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