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1日,应物理学院邀请,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张少锋研究员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基于重离子加速器的原子分子碰撞实验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在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进行,物理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报告介绍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基于重离子加速器的原子分子碰撞实验研究的相关进展,张少锋研究员详细具体的阐述了相关技术特点以及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目的与意义,讲解了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现状和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集群、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 其中加速器产生的高能重离子在提供超短时间电磁探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张少锋研究员还着重介绍了研究所的若干工作,例如首次观测到质子跨越氢键转移导致的分子间库伦衰变过程、首次报道了重离子(N+)的量子隧穿等。报告现场气氛热烈,会后张少锋研究员与学院师生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张少锋,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0年-2004年,西北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2010年,近代物理研究所 Max-Planck Institue for Nuclear P
    2023-06-17
  • 6月16日,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闫明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基于光频梳的高分辨分子指纹图谱技术”学术报告,报告由物理学院副院长于坤教授主持。闫明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分子指纹特征谱线的快速高分辨测量在分子动力学、化学反应、生物成像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他介绍基于双光梳相干拉曼光谱测量与成像技术,并结合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机制与高速调频电光梳光源,实现超灵敏分子相干拉曼光谱的高速测量。闫明介绍他们课题组近年来基于光腔力共振增强的双光梳分子光谱测量新方法,通过纳米薄膜与分子振动共振的方式,实现高灵敏度的气体分子检测。报告结束后,他与学院师生就光梳相干拉曼光谱测量与成像技术在实验中的开展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闫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博导。2012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16年,经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Theodor W. Hänsch教授推荐,被德国Max-Planck Society授予Theodor Hänsch Fellowship,并被协会评为优秀青年研究员。2017年入职华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精密光谱测量与成像,主要聚焦高分辨分子指纹光谱与红外光频
    2023-06-17
  • 为提高学院青年教师学术产出、提高教师学术交流积极性,6月16日下午,商学院在二楼会议室举办第十二期“学术沙龙”活动。和月月博士对工作论文《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影响研究》进行了分享。本次学术沙龙邀请了李刘艳副教授、夏会珍博士和鲁玉秀博士作为特邀点评人,部分学院骨干教师与硕士研究生参加了该活动。活动由海本禄教授主持。和月月博士从论文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讲起,重点介绍在构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指数与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指数的基础上,采用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及其各项维度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影响效应,以及在东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该影响效应的差异。并提出应进一步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深入挖掘数字乡村生活服务潜力以及关注区域差异等对策建议。在论文点评环节,李刘艳、夏会珍和鲁玉秀三位点评人对论文的数据来源、指标测度、检验思路设计、检验结果展示、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与异质性检验等方面进行了点评。随后,李鹏飞博士、郭艳冰博士、李忠鞠博士和王婉婷博士也就引言、图表设计、二级指标、数据来源和参考文献方面的问题与和月月博士进行了讨论
    2023-06-17
  • 6月15日,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赵炳然研究员莅临我校讲学,并在生物报告厅作题为“胸怀与人生——我与袁隆平老师的故事”和“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的研发”两场专题报告。学院师生200余人参加。报告由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姜丽娜主持。第一场报告中,赵炳然研究员结合自身与袁隆平院士工作、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围绕“两碗饭的故事”“夹着尾巴做人”“成功的秘诀”“我要打球去了”“老师给我颁奖”五段小故事,向大家展现了袁隆平院士的宽广胸怀与崇高风范。同时,赵炳然也鼓励大家向袁隆平院士学习,心存大志,持之以恒,永怀感恩,成就梦想。第二场报告中,赵炳然以重金属镉污染这一南方大米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讲起,分析了镉污染的严重危害,详细讲解了其团队如何采用重离子诱变技术对生产推广应用品种进行诱变,并成功创制出生产应用且不受转基因限制的低镉种质资源材料。报告结束后,赵炳然研究员与会师生就工作与运动、学习之间时间的分配以及诱变靶向筛选技术、重离子诱变技术、镉积累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专家简介:赵炳然,师从袁隆平院士,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杂交水稻全
    2023-06-16
  • 6月15日下午,应教育学部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王建华教授,在田家炳教育书院819会议室作“教育优绩主义及其超越”专题讲座。学部100余名学部师生参与学习。王建华认为,优绩主义已成为现代社会运行的主导原则,弥漫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学校一直有英才情结,教育与优绩主义密切相关。他深入分析教育优绩主义的运作逻辑,指出实践中教育优绩主义促进学校的繁荣,但也异化了教育的本质,并可能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关于如何超越优绩主义,王建华指出,要理解教育的真谛,教育不能只是阶层分化和再生产的工具,而应成为人生成功的阶梯。王建华教授的讲座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批判性,对师生如何在优绩主义体制下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专业发展,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专家简介:王建华,教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21)、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202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兼任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高校教育管理》《重庆高教研究》等杂志编委。出版专著10余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
    2023-06-16
  • 6月13日晚,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应邀做客“卫风一线课堂”,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勇于担当,善于传播——谈新闻学院培养学生当有新闻人的味道”的讲座,学院一百余名师生参与学习。讲座由社会科学处处长段勃主持。讲座伊始,赵振宇提到“新闻学院的学生当有新闻人的味道”的观点,表示新闻学专业基础工作是写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他强调新闻学院的学生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将创新作为提高新闻专业素养的指导思想。赵振宇以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具体实例,详细阐述了新闻写作要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并将“陈情”和“说理”有机结合的观点。他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新闻写作就“势”论事、据“势”行事、以“势”成事的工作任务,呼吁学生们在交流和互通中结成友谊,在探讨和争鸣中发现和促进真理。在讲座互动环节,赵振宇对学生提出的对于新闻学未来前景、新闻学者如何延续文人论证传统等具体问题给予耐心详细的解答。段勃对赵振宇的分享表示感谢。他强调新闻学者应强化自身的政治担当和社会担当,善于发现,勇于传播,增强对新闻的发现力、表达力、策划力、核实力、传播力。专家简介:赵振宇,华中科技
    2023-06-14
  • 6月13日下午,应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南京大学闵凡祥教授为学院师生作题为《不断扩展的边界:医疗社会史研究选题漫谈》的学术报告。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参与。报告由学院院长李洪河教授主持。围绕报告主题,闵凡祥依据个人学术研究经历,强调问题研究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性思维。他深入分析医学史和历史学的关系,指出医疗社会史研究要兼具文献资料的支撑与理论工具的运用。闵凡祥对医疗社会史研究相关选题进行详细阐释,并以跨学科的视野对传染病社会史、疾病政治学和医疗教育史等多个研究视域进行具体分享。李洪河总结指出,闵凡祥的报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有利于开阔与会师生的学术研究视野,为师生日后做医疗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广宇 杨梦瑶)
    2023-06-14
  • 6月13日下午,应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树剑教授为学院师生作题为《图像中医史的研究视角与路径》的学术报告。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参与。报告由学院院长李洪河教授主持。围绕报告主题,张树剑用“为什么用图像看中医史”“哪里有图像”以及“有哪些图像”三个问题引出报告内容。他详细阐释图像中医史的研究视角,进行举例说明。张树剑在对“图像博物学”这一概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物质文化史”“器物史”“可视化叙事口述史”等研究图像中医史的具体路径。报告尾声,李洪河总结指出,张树剑的报告为与会师生提供了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典范,开拓了与会人员的学术视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广宇 罗佳南)
    2023-06-14
跳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