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4日下午,音乐舞蹈学院“百年华诞·学术专场”讲座在田家炳中国音乐研究中心会议室举办,本次活动邀请著名作曲家方可杰教授作题为“音乐的感知与交流”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负责人、青年教师及硕博研究生参加。讲座由学院院长张伟主持。方可杰以八千年前的骨笛和当今民间音乐的活态生存为导入,指出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他立足于河南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实践,反思当代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调音乐创作者需承担历史责任,要尽心竭力做好文化传承,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驱动下焕发新的活力。校特聘教授赵塔里木从中国传统音乐的“根”在哪里、“脉”是怎么回事、“根”和“脉”传承下去需要“魂”三个方面做总结,指出学院师生应学习方可杰将音乐与人民相联系的创作方式,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学院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开阔师生学术视野,多举措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提质增效,为学院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专家简介:方可杰,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一级作曲家,河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音乐总监、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
    2023-05-25
  • 5月24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浙江大学何文忠教授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AI赋能的翻译实践”的学术报告,学院百余名师生参会聆听。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清杰主持。何文忠通过丰富的实例,介绍了生成式AI在翻译实践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他指出,生成式AI在进行翻译工作时,有较多优势,如优化翻译流程,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翻译效率,改善翻译质量,加快翻译交付等。同时,他也提醒翻译工作者,应注意防范此类新型翻译模式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他强调,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翻译教育需要革命性的转变,以应对这一史无前例的技术带来的挑战;译员和行业应顺势而变,拥抱人工智能,提升综合翻译能力,人机结合,扬长避短,为人工智能所不能为,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报告结束后,何文忠与参会师生进行了互动与答疑。通过此次报告,聆听者对人工智能在翻译实践的应用有了清晰的认知,拓宽了学术视野,启迪了科学思维,对开拓翻译思路、发现新的学术研究切入点大有裨益。专家简介:何文忠,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对比研究、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社科基金
    2023-05-25
  • 5月24日上午,应环境学院邀请,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贾汉忠教授,为环境学院师生作题为“持久性自由基的环境行为与效应”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本次学术交流活动。贾汉忠从持久性自由基的定义、来源和性质入手,围绕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持久性自由基进行了精彩报告。在报告中,贾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历程,详细介绍了不同燃烧源所形成的飞灰颗粒物表面持久性自由基的类型、稳定性和反应活性;以多环芳烃污染严重的焦化场地为研究背景,揭示了有机污染土壤中持久性自由基的赋存特征、形成机制和控制其累积的关键因素,并以蚯蚓作为模式生物,评估了土壤中持久性自由基的毒性效应;系统探究了微塑料和橡胶颗粒这两类典型的人为聚合物中持久性自由基的形成过程、细胞毒性和致毒机制。报告结束后,贾汉忠详细解答了参会师生对于持久性自由基相关研究内容的问题,并热心分享了自己做研究的心得体会,鼓励广大师生做出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论文。(环境学院 李腾飞)
    2023-05-25
  • 5月23日上午,应环境学院邀请,河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魏学锋教授,为环境学院师生作题为“卤代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电催化加氢脱卤技术进展”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本次学术交流活动。魏学锋的报告针对电催化还原法降解氯酚过程中钯储量低、成本高、钝化容易等问题,提出使用不同的衬底材料或添加活性夹层来提高钯的脱氯活性的相关研究。通过调节钯在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电子结构,可以提高吸附反应性原子氢(Hads*)的生成能力和电催化氢脱氯活性。报告中,魏教授阐述了电催化还原降氯面临的瓶颈科学问题,开展具体改进工作的研究思路,并详细介绍了原位合成的氮掺杂二氧化钛(N-TiO2)电极的原理、制备、独特优点及实验效果。魏教授指出Pd/N-TiO2/Ti阴极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较高的比催化活性,在电催化脱卤反应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报告结束后,魏学锋详细解答了参会师生对于相关研究内容的问题。(环境学院 闫广轩 王洁琦)
    2023-05-24
  • 5月22日上午,应环境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分会理事长陈令新研究员,为环境学院师生作题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了学术报告。报告由院长曹治国主持。陈令新教授的报告从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面临的问题出发,介绍了环境污染的多样性和分析检测的复杂性、挑战性。基于海洋化学与生态要素分析、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他致力于印迹材料等样品前处理方法、纳米光学探针、分子荧光探针和拉曼成像探针等方向的研究,并详细介绍了团队近几年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报告中,陈令新教授还和与会师生分享了他多年来的科研心路历程,鼓励师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创新。报告结束后,陈令新教授与参会师生就分子印迹材料、微塑料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武大鹏)
    2023-05-23
  • 5月22日上午,应环境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分会理事长陈令新研究员,为环境学院师生作题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了学术报告。报告由院长曹治国主持。陈令新教授的报告从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面临的问题出发,介绍了环境污染的多样性和分析检测的复杂性、挑战性。他基于海洋化学与生态要素分析、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致力于印迹材料等样品前处理方法、纳米光学探针、分子荧光探针和拉曼成像探针等方向的研究,并详细介绍了团队近几年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报告中,陈令新还和与会师生分享了他多年来的科研心路历程,鼓励参会成员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创新。报告结束后,陈令新与参会师生就分子印迹材料、微塑料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武大鹏)
    2023-05-23
  • 5月22日上午,应环境学院邀请,北京化工大学、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吕超教授,为环境学院师生作题为“AIE表面活性剂设计合成及其在可视化分析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学术报告。报告由院长曹治国主持。吕超的报告从传统荧光表面活性剂存在的问题出发,讲解了新的AIE型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和合成方法,系统介绍了研究团队近几年将AIE型表面活性剂应用于胶束转变可视化、复合材料无机相三维分散度分析和微藻絮凝可视化方面的相关工作,同时从聚合物材料老化的表征方法和寿命预测出发,讲述了老化荧光可视化分析在文物保护上的应用。报告中,吕超还和与会师生分享了自身的科研成长心得,鼓励与会成员将自身研究课题与现实情况结合,敢于创新,不断拓展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报告结束后,吕超与参会师生就复合材料早期老化荧光检测及其寿命预测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武大鹏)
    2023-05-23
  • 5月22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汪国胜应邀做客“卫风讲堂”“百年华诞·学术专场”,在文学院二楼会议室为文学院部分师生作题为“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讲座由文学院教师张恒君主持。汪国胜从方言语法研究的对象、方言语法研究的范围、方言语法研究的要求和方言语法研究的思路共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他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节点,详细介绍我国方言语法研究的背景。针对语料的收集、甄别和采用问题,汪国胜一一分条阐述说明。他表示方言语法研究可以涉及方言语法的方方面面,应从研究需求、熟悉方言方面入手确定具体研究内容,提倡“小题大做”对方言中特殊现象进行深入的考察,并且列举了一些值得研究的方言语法问题。关于方言语法研究的要求,汪国胜结合李荣先生提出的“摆事实、讲道理”两方面进行深入说明。他将方言语法研究的思路概括为“多边比较、多角考察”,为在座师生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多种思路。在讲座互动环节,他对师生提出的方言语法的使用频率、词汇研究等问题逐一做出细致解答。张恒君对汪国胜的讲学表示真诚的感谢。她表示,方言语法研究就体现在细节中,河南方言语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落后,此次讲座有效启发和引导未来学院方言的学术研究方向。专
    2023-05-23
跳转
Baidu
map